吳俊,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教授,碩士生導師,主要從事沖擊爆炸效應與工程防護領域的基礎理論、材料研發和工程應用研究工作。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巖土工程防振減災專業委員會委員,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巖土力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,國際防護結構協會會員。2012年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,獲哲學博士學位,2012年-2013年在英國莫特麥克唐納有限公司作為巖土工程師負責新加坡地鐵線C913和C937標段隧道及基坑設計工作,同年11月入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,2015年-2017年在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;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、教育部歸國留學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,參與國家973計劃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;出版英文專著1本,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,其中SCI收錄25篇,包括JCR一區期刊6篇(第一/通訊作者),申請發明專利5項。
我國處于高速發展期,“五橫五縱十聯”的規劃目標以及“一帶一路”的國家級頂層戰略振奮人心,與此同時,綜合交通樞紐工程、生命線道路等建筑結構的安全問題日趨凸顯。如何提升新建建筑物的抗爆性能,如何對既有建筑進行抗爆防護加固,如何對爆炸后受損建筑進行快速有效評估及修復等問題都亟待解決。
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吳俊副教授申請并獲批的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“近場爆炸作用下UHPC-FST墩柱的性能劣化機理及損傷評估方法”,將完善UHPC-FST橋梁墩柱抗爆理論體系,提出了UHPC-FST橋梁墩柱在近場爆炸作用下性能劣化機理分析及損傷評估的方法,可對我國現有橋梁墩柱設計規范形成有效補充,為橋梁結構抗爆評估與加固設計提供理論基礎。
2013年,懷揣科研夢想的吳俊老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,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,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開始新的征程。在一次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被拒后,吳俊老師開始積極地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,聽取不同專業、不同角度的各種建議,并不斷地修正著自己的科研方向,使研究內容更接地氣,更具社會價值。回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的艱難歷程,吳俊老師認為:首先,在堅定自身研究方向的前提下,要認真聽取專家的各類建議,這里不僅僅是指同行的學術層面評價,還應有其他相關行業對研究內容的邏輯性、合理性的評價;其次,要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類學術活動,掌握研究內容的發展基礎與發展方向,進行創新性設計;最后,一定要恪守初心,堅持不懈,經歷失敗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了前行的方向與動力!